2022-07-20 16:41:08
投融资简报
制造业和信息化行业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2022-07-20 16:41:08

2022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设备,分业施策,分类推进,旨在系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该计划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具体措施如下:

(1) 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挖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针对机械、造纸、纺织、电子等行业推广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优于1.3。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钢化联产、炼化集成、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推动利用工业余热供暖。

(2) 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鼓励电机生产企业开展系统化创新设计,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加快关键材料创新升级;推行电机节能认证,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展绿色设计;针对新兴应用场景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变压器;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推动开展锅炉系统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锅炉产业集群发展;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等设施的一体化服务。开展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分离技术和设施。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审查。

(3) 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到2025年,在重点用能行业遴选100家能效“领跑者”企业,探索创建10家超级能效工厂。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强化大型企业能效引领作用,强化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强化工业园区用能管理,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

(4) 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煤炭利用高效化、清洁化,按照“以气定改”原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天然气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绿色化,支持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一体化系统开发运作,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鼓励购买绿色电力,就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在重点行业及重点环节推广替代工艺技术装备,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电能替代项目的用电需求;到2025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

(5) 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在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广5G赋能工业领域节能提效的典型案例和场景,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鼓励企业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鼓励地方提供用能数据采集、跟踪与核算等服务及数据认证、可信交互、能效标识认定及核验服务。探索“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打造解决方案资源库;推动重点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

(6) 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遴选发布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以及典型应用案例。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打造一批节能装备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建立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发挥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作用,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务模式。加强电机核心元器件研发;开展变压器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快研发高效清洁燃烧设备和高效换热设备;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

(7) 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工业节能监察,推动监察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针对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培育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及专家团队,编制发布节能诊断服务指南和标准,完善节能诊断数据平台。推动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技术规范、运行测试、监测管理等领域节能标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