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百炼成钢

——访植德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何京


作者:卢苗苗

 微信图片_20181226125325.jpg


人物介绍: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曾担任北京二中院、三中院法官,具有8年审判经验,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先进个人”。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合肥工业大学理学学士,业务领域为知识产权和争议解决。

 

从法官到律师,不变的是职业初心


在成为律师之前,何京曾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审理案由几乎覆盖了全部的民商事案件,任职法官期间,年均承办民商事、知产、行政各案由案件300余件。2016年,何京成为北京市首批员额法官。

 

“在法院工作长达八年之后,选择当律师,是什么在驱动着你。”


“这源于职业的初心。从本身的性格来讲,我更喜欢具有对抗性的东西,所以我更喜欢诉讼律师在法庭上与对方抗辩的感觉。另外,从律师这个职业本身来讲,专业性很高,自由度更大,职业发展也有更多的可能。”

 

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八年的法院工作经历,何京早已对国家司法体制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深深影响了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她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习惯都已被塑造。当法官的时候,每次审理案件,需要考虑原被告双方的利益,因为每一次裁判都会影响同类型的案件,甚至会引发社会上对此类案件的讨论。尤其是遇到新类型案件的时候,法官的裁判会影响到社会上相关人群对一类法律关系的处理方式。因此,在办理案件时,考虑的不仅是个案中当事人的利益,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对这种利益应当如何在相关利益群体间分配的问题。

 

成为律师之后,这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以延续。得益于任法官时的工作经验和习惯,她很容易站到案件参与各方的角度来审视案件。“成为律师后,办理案件的时候,会想到对方当事人会怎么想,法官对于这个案件的裁判思路,法官如何权衡证据,权衡各方面的利益,法官会作出怎么样的判决。这样的话,作为律师,我就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当事人维护权益。所以,之前工作所得到的经验和知识都会对之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理工科背景出身,而后从事法律,何京认为,这种复合背景对于自己日后从事的工作大有裨益。首先体现在思维能力方面,理工科学习中训练的逻辑能力在法律工作中仍然非常关键。严密的逻辑推理对于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法律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对其他行业的了解更利于处理各类法律关系,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

 

植德,“理想中的律所”


从法院出来,决定成为一名律师。何京说植德就是她理想中的律所。“在选择律所的时候,我的很多想法在无形中都与植德的理念非常契合。参加笔试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植德是一家非常有情怀的律所,面试的过程中,合伙人非常友善与专业。来到植德之后,更是感受到了这一点。合伙人不脱离一线业务,乐于教导年轻律师,这一点非常珍贵。”

 

曾经办理过数以千计的案件的她对于植德所设立的“一主两辅制度”尤为赞同。“法律是相通的,涉猎各部门法之后,你的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水平会有整体的提高。在处理具体法律问题的时候,可以触类旁通,对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好处的。同时,作为律师自身来讲,这有利于律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法官,何京亲身参与了中国司法事业的发展和变革,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律师,她能够以多元的视角为当事人提供创造性的法律服务。舞台更换,初心依然。时间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如同细水长流,所有的磨炼都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盔甲,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