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成式大模型正从技术探索走向法律实务的核心,重塑着法律行业的工作模式。然而,工具的普及并未直接带来效率的飞跃:零散的应用、未成体系的方法,以及技术自身的局限,都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制造新的效率陷阱与合规盲区。面对这一挑战,企业法务与合规官们迫切需要超越零散的“操作技巧”,构建一套能与专业工作流深度融合、切实提升质效的系统化方法论。
在此背景下,2025年10月24日,由植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行业委员会筹办的“法律AI业务实战分享”活动在植德上海办公室圆满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知名企业的近四十位法务与合规负责人。植德三位深度践行数智化的合伙人,立足于法律专业本源,分享了经过不同真实项目验证的AI实战方案与高效的人机协作流程,致力于帮助与会者理解AI如何转化为稳健、可信赖的生产力。

植德首席运营合伙人 潘扬律师
植德律师事务所首席运营合伙人潘扬律师系统梳理了从数据治理到AI落地的完整路径,指出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法律能力模型,推动法律人的核心竞争力从传统检索转向提问挖掘、专业判断与AI协作等高阶能力。他提出了一套务实的法律人AI能力模型,覆盖从工具使用到智能体的构建,为团队能力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进阶阶梯,分享了企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对通用大模型和专业大模型进行合理组合与选型。
在实操层面,潘扬律师通过案例演示了专业提示词的设计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让AI协助专业人士完成复杂的法律工作,为法务团队提供了可上手的实操经验。

植德合伙人 郭晓兴律师
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晓兴律师以《AI赋能法律实战场景解析》为题,为现场的企业法务与合规负责人带来了极具实操价值的洞察。他分享了AI在法律合同审阅、起草及法律研究等核心场景的应用实例,解读了如何通过构建精准的“提示词”将AI调教为一名高效、严谨的“法律实习生”。分析了当前AI合同审核产品“用力过猛”、脱离商业逻辑等核心痛点,探讨了一套“审核清单-AI审核-人工判断-优化清单”的闭环工作流,以实现标准统一与效率提升。
郭晓兴律师指出了AI在合同全文起草和复杂条款谈判决策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关键建议:法务团队应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和流程,让其严格在预设的“审核清单”范围内工作,输出精简、基于原文的修改建议,从而将专业法律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聚焦于更高价值的风险判断与商业决策。

植德合伙人 陈文昊律师
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文昊律师以《我国对AIGC监管的法律规制》为题,系统解读了我国AIGC监管的法律框架,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核心法规的适用条件与备案要求,重点探讨了“算法备案”与“生成式AI服务备案”的双轨制要求,并梳理了判断是否需履行安全评估与备案义务的关键合规路径。
陈文昊律师分析了AI生成内容标识的法律依据与实践方法,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提示企业未履行合规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他提出了一套从“角色定位-风险评估-制度搭建-材料填报”的完整合规落地流程,为企业的AIGC业务安全、稳健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本次分享活动通过体系化的能力阶梯构建、场景化的实战案例解析与关键合规要点的梳理,助力与会者系统掌握了法律提示词设计、AI工具组合策略及人机协作流程搭建等核心能力,并将AI技术有效转化为可立即应用于日常工作的专业生产力。活动不仅拓宽了AI在法律行业中的应用边界,更提供了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可落地实施方案,为法务团队应对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植德律师事务所将持续深耕“法律+AI”的融合创新与实践积累。“破局之路,唯变不变”,我们诚挚期待与更多行业同行及生态伙伴携手,共同探索智能时代法律行业的演进方向,共享技术赋能专业的实践经验,助力法律人驾驭变革、共塑未来。



植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行业委员会
合伙人:时萧楠 王妍妍 李凯伦 何京 郭晓兴 陈文昊 杨诚 李倩
调配全所资源、长期陪伴客户的一站式法律服务